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

【永續餐桌】吃吃喝喝也可以愛地球


你可能覺得這是個玩笑,吃,也能對你我生活環境產生正面影響?這一切不但不是玩笑,透過飲食消費的選擇所能產生的影響,遠超過你的想像。


過去五十年,人類飲食的變化,比起一萬年前還要來得大。工業式糧食系統極盡所能地追求更大、更快、更廉價,卻極少關注真實的成本,包括土壤與水、動物的福祉、農民與農場工作者的健康,或氣候成本。餐桌上的食物從何來,我們究竟吃下去的是什麼,這樣的問題漸漸地被淡化,因為我們很少仔細思考將食物送上餐盤的一連串過程,又或者是說,我們缺乏這類資訊的取得管道。

其實,比食物怎麼吃更重要的是食物怎麼來這件事。



如果有機會與耕作的農夫聊聊,就會發現他們對土地和作物不同的觀念;有些農夫採取工業式農業以達到大量生產單一作物的效益,有些農夫則採取友善耕作擁抱小規模農作以最自然的方式維持地利,前後兩者因考量點不同,對環境造成的壓力因而大為迥異。生活在氣候變遷影響中的我們,可能得好好想想支持哪一種耕作模式較能有助於我們因應氣候變遷。


從飲食開始改變水與食物的關係

整體而言,人類70的用水量是投入在農業生產,而這些農業用水會從田地逕流回到水循環的流動模式,因此,農夫們如何用水,將對整體的水資源產生相當大的影響。近年農田水溝的水泥化就切斷了田地既有的水源調節功能,田地的水和水溝的水無法經由土壤的孔隙進行交換,也無法在水源充沛時補充地下水、乾枯時期滋潤田地,反而容易在大雨時造成附近淹水。而最令人擔憂的是農藥(其實就是殺蟲劑,還包括除草劑、殺真菌劑和其他控制害蟲的物質),這些成份裡都含有模擬荷爾蒙、生長激素、性荷爾蒙等,會殘留在作物上、流到地下水,經由我們的口累積在你我的身體裡。唯有調整我們的消費習慣,經由市場機制反應我們的需求,這一切才有改變的可能。

支持友善環境的有機生活

從生產、加工、配銷、消費到廢棄,現代的食物產業鏈切斷了我們與土地的關係,讓人們對於食物最初的來源感到模糊,甚至不知道食物生長在土裡的樣貌。一站購足的超級市場和琳瑯滿目的加工食品,使人們淡忘了所有食物都和泥土有某種聯繫,食物應該是我們最豐富的自然體驗,而非只是一種消費。


copyright / 水花園有機生活市集

所以,到水水市集的小農攤位,別忘了和農夫們聊聊,從他們身上找回我們與土地間失落的連結,花些時間好好認識他們用心栽種的農作物。產地直送餐桌,不只是能讓我們吃到新鮮的滋味,有機栽種讓作物在自然健康的土地上生長,因此味道也往往特別美好。更重要的是,吃在地,不但是支持國內農業的發展,食物里程也比較短,而且這也是對投入有機耕種、追求環境永續的小農最直接的鼓勵。




-進一步閱讀-
《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》   安娜.拉佩 著/行人文化實驗室 出版
《美味代價》   卡爾.韋伯 著/繁星多媒體 出版
《雜食者的兩難:素食、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》  麥可.波倫 著/大家出版社 出版


圖/文編輯:簡竹聆(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展覽組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