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

水足跡!水危機?

Copyright / NTSEC

關於「碳足跡」,你可能聽很多。但什麼是「水足跡」,你知道嗎?

水足跡(Water footprint)又稱為虛擬水(Virtual water),在1993年由倫敦國王學院的約翰•安東尼•艾倫教授(Professor John Anthony Allan from King's College London)提出。其概念來自於一般民眾較為熟知的「碳足跡」(Carbon Footprint)

碳足跡是指因人類的行為或生產而製造的二氧化碳量,因此,水足跡是代表消費者所購買的商品,在生產過程中消耗的用水量。其創造概念在於讓消費者暸解「水」在生產線中的重要性及消耗量,讓「水」以成本的概念融入日常生活,幫助我們了解使用的產品和服務背後所耗用的水資源的多寡。

Copyrignt / The Nature Conservancy

瞧瞧上方的統計資料,約有96%的用水量是被忽略的,用在製造你我所需的食物、穿戴物品和使用物品,以及用來產生能源。因此,引進水足跡概念,將有助於釐清水資源實際使用狀況,藉以擬定相對應的策略,達到水管理的永續發展目標。

水足跡的計算由三個部份組成,分別是綠色水足跡(Green water footprint)、藍色水足跡(Blue water footprint)、及灰色水足跡(Gray water footprint)。其中,綠色水足跡代表商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蒸散量,藍色水足跡則代表消耗的地表水或地下淡水量,灰色水足跡則指稀釋生產中製造污染至標準水質所需要的用水量。三者加總即為水足跡。4月21日水水市集的現場,將透過分區主題展示,帶大家進一步瞭解生產的用水量,別忘了空出時間到現場來逛逛唷!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蔡阿嘎帶你快速瞭解水足跡

科教館「聽水的故事」特展裡與大家分享更多當代的用水議題

水,是萬物生存的根本,也是無可取代的自然資源,因此更需要我們加以善用與維護。科教館「聽水的故事」特展,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尺度,呈現了許多跟水有關的小故事,帶大家一步步重新認識這個你我賴以維生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,現場還有許多可動手操作的小實驗和東西方各式水車,你來玩過了嗎?


東西方水車大PK,來現場觀察水的流動與輸送吧

想更瞭解「水足跡」的你,4月20日下午2點至4點,我們邀請了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的劉欣維講師,與大家分享相關的觀念與知識,講題為「水足跡、水危機」,歡迎報名參加!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