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

細算水賬-老天給我們多少水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本圖文為摘要,轉載自 PanSci泛科學,完整內容請點入連結閱讀)



雨量指的是「單位面積上的水深」,所以一地之年集水量就等於「年平均雨量乘上該地區之面積」。由而可知老天爺給的雨水約950到1000億立方公尺。這些水如由我們大家平分,每人年得水量約為4300立方公尺。也就是每天約有12立方公尺水可用,這個量在世界主要工業國家中只比英、德兩國多一點。具體點說我們每天都有(2公尺乘2公尺乘3公尺)的「大水池可玩」!
然而,就水而言,由於以下原因,我們真的有不夠用的困境。

困境是由三方面的問題所合成:
  • 降雨時空分配不均
由附表可見,我們的雨集中在5、6月梅雨季,以及7至9月颱風期。兩者合計累積雨量占年平均雨量的72%,也就是一年中有七成的雨下在四成之時間內。由附圖更可看到,每年的10月以後,至次年5月以前,除花東與臺北外,各地平均月雨量都在100毫米以下,中南部更不到50毫米。這也就是說,臺中以南的冬春之旱,與春耕缺水基本上是必然現象
進一步看,受到冬半年盛行東北季風,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風,與地形作用三方面的影響下,在時序上我們的雨也有季節變化。兩句話就是此特性的代表,那就是北與東部流行的「東北風雨祖宗」,與西南部的「西南風落大雨(ㄏㄡ)」。準此,除中央山脈外,我們總有一個地區有雨水不足的問題。
於是,豪大雨時我們希望水快流入大海。可是沒雨時,靠什麼?
  • 存水能力不足
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就只好靠蓄水補助。然而我們的河流短而降坡大,不但沒有留住雨水的能力,而且大雨時會造成沿途與下游淹水。是以要想把五個月的雨水留住,以供全年使用,靠的就是水庫,然而我們水庫總蓄水量不到30億立方公尺,大約要滿6次方可夠一年的用量。可惜我們的降水分配達不到這個要求。於是只好抽地下水應急!當大家面對地層下陷問題時,應該會擔憂過量抽取地下水有如飲鳩止渴
於是,雨大怕淹,無雨怕旱,抽地下水怕海水入侵的困境,有如一條三頭蟒蛇隨時會纏上我們
  • 暴雨增小雨減
這筆賬的一半,也就是污染空氣造成暖化,進而改變降水型態,要怪我們自己;另一半怪大氣流動(氣象上稱大氣環流)異常。於是總雨量並沒變,小雨日數遞減,豪大雨次數則在增加。這不但造成較多的災害,進一層的影響則是水庫淤積嚴重,讓我們的水更難留住。

本文作者為劉廣英博士,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研究教授。
完整文章請請點入PanSci泛科學閱讀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